汉中,地处陕西南部的汉江上游,北屏秦岭,南障巴山,汉水横贯其间,形成了“上从勉县的老城镇,下至洋县龙亭镇,东西狭长175公里,南北宽约2.5—10公里”的一个比较宽阔的盆地平原。由于汉中地接秦、陇、蜀、楚,路通川、甘要津,所以,自古以来,这里就是行旅通商的要地。
从军事地理位置来看,汉中“前控六路之师,后据西蜀之粟,左通荆襄之财,右出秦陇之马”古道交错,关隘重锁,易守难攻,历来就有“西垂重镇”之称。高祖刘邦因此“以成帝业”;张鲁在汉中“断绝谷阁”以“五斗米教”“雄据巴汉垂三十载”;三国时期,曹操征张鲁,留夏侯渊屯驻汉中,图谋西蜀;刘备为攻魏又进军汉中,杀夏侯渊于定军山,并在汉中“设坛称王”。因此,三国时期,汉中成了蜀魏互相吞并而争夺的军事要冲。曹操若据有汉中,便等于控制着西蜀的大门,伺机灭蜀;刘备若占据汉中,进可以北攻曹魏,退可能养精蓄锐。特别是对于巩固蜀汉政权,开拓疆土,扩充国力,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。
那么,诸葛亮为什么要屯军汉中呢?是因为他在《隆中对》中规划的立国大计,本是可以实现的,但因关羽刚恒自用而失荆州;刘备复仇,断了和吴的“联吴抗曹”的战略决策,这样一来,使得本来就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弱蜀出现了势穷力单,孤军无援的境地。由于受蜀汉当时所处的困境所限,诸葛亮为了扭转“坐以待亡”的被动局面,率军北驻汉中,挥师北伐,是必由之路,因此说:“汉中是蜀的咽喉”,汉中安则蜀安,“若无汉中,犹无蜀矣”。
“军以粮食为本”,军事活动的根本保证是以物资为基础的。诸葛亮要北伐曹魏,首先应考虑的粮草资源,蜀都虽号“天府”,但距前线远隔千里,道险运艰,无法保证军需供给,因此,诸葛亮不能不在汉中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来解决北伐的军事供应。
汉中盆地,土肥水美,气候宜人,历来盛产多种粮食作物,又有“山林竹木,蔬食果实之饶”,富庶的物资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但满足了当地人民生活的需要,而且还保证了历史上政治与军事活动的需要。西汉初年,高祖刘邦“定三秦”时留萧何常居守汉中,“使给军食”;汉武帝时,朝廷为了取运“汉中之谷”,曾令张汤开褒斜道,想以此漕运:东汉末年,张鲁也在“财富土沃”的汉中以“五斗米